微信扫一扫

这是我凌晨两点在马来西亚最大的生鲜批发市场“士拉央”一线所看到的、听到的、了解到的真实写照,今天整理出来分享给到大家,希望对已经在马来西亚或者正想来马来西亚开餐饮的朋友有些帮助,全文约3000字,阅读完大约15分钟。
你想都想不到,餐饮出海马来西亚第一难,竟然是买菜!
这一年我待在马来西亚,跟几十个餐饮老板泡在一起,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
“红哥,这边做菜,味道总差那么一点。”
刚开始我以为是厨师的问题、火候的问题,后来我越听越不对劲:
问题卡在最基础的一件小事上——你每天拿到手的那一筐菜。
今天这篇,我不跟你聊大道理,就聊我凌晨两点去士拉央大巴刹、白天泡在NSK看价格的真实感受,算几笔明明白白的账,让你知道:
在马来西亚,一个中餐厅要把“买菜”这件事做好,有多难,又该怎么破。
那天是周三,我凌晨2点从旧古仔出发,和朋友开车去士拉央批发市场。这个点出门,不是我失眠,是因为士拉央真正热闹的时间,就是半夜到凌晨——官方营业时间基本是凌晨0点到早上6点,周一还休市。
到那边差不多2点40分,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货车、面包车、小轿车,很大一部分都是餐饮老板、菜贩子。
进去之后,场景你肯定不陌生:
地上永远是湿的,混着冰水、菜叶和泥
黄靴子一双接一双从你身边挤过去
各种语言夹杂:马来语、粤语、福建话、印尼文
一箱箱蔬菜从货车上往下扔,摞成一堵墙
这就是马来西亚的“华南城”+“农批市场”合体版。
我那天重点盯了几样中餐厅高频用的菜,给你一个大致区间(具体每天会波动,我这里只说我那晚看到的实际报价范围):
注:以下价格都是每公斤RM,仅作参考
圆白菜:RM 2.0 – 2.5 / kg
长白菜(大棠菜那一类):RM 2.5 – 3.0 / kg
青辣椒:RM 5 – 7 / kg(有档口喊到4块多,量要大)
红辣椒:RM 10 – 14 / kg(天气、节日会更高,某些地区甚至炒到20+/kg)
长豆角:RM 5 – 7 / kg
洋葱:RM 2.2 – 3 / kg
土豆:RM 3 – 4 / kg
这种价格是什么概念?
简单讲一句:比商场里、普通超市便宜一截,比社区生鲜便宜一大截。
像这种批发市场的菜,本质就是从农场、进口商直接流出来的,价格跟马来西亚农业局公开的农产品指导价是能对得上的——像辣椒这种近几年农场价基本在每公斤1.8–2.0美金左右(折合大概8–9块马币),到了城市批发市场加上一层物流、仓储,卖到10块多,是合理的。
很多刚来的老板,第一反应是:
“哇,士拉央这么便宜,那我每天自己来拉货,肯定省很多。”
表面上看没错,但我们把账摊开:
假设你店在吉隆坡市区,离士拉央单程40分钟车程:
来回路上:1小时20分钟
在市场挑货、砍价、搬货:按1小时算(熟练一点)
回店卸货、整理、入库:至少30分钟
一次采购,差不多3小时起步。
你如果是老板自己来:
3小时,你值多少钱?按RM30/小时算,那就是RM90的时间成本
如果你派采购或厨师来:
一般工人的时薪,算RM12–15/小时,3小时=RM36–45
外加夜班、加班,很多人是不愿意来的,你得再贴一点补贴
再加上:
油费+过路费:来回怎么也得RM15–25
车辆折旧+维修:很少人算,但你车一年就跑着去批发市场,也不是不要钱的
我们保守一点,把这些“看不见的成本”叠一下:
一次凌晨士拉央采购的隐性成本 ≈ RM50 – 120
你再看菜价:
在士拉央,你可能一趟买RM500–800的货
和NSK、社区超市比,菜价便宜了10%–20%,
也就是省了RM50–150左右
听起来还不错对吧?
但问题来了:
你是每天都去,还是两三天去一次?
你有没有算过,人熬夜带来的出错率、第二天精神状态、厨房安全风险?
这就是很多餐饮老板嘴里那句:
“菜是省了点,人先垮了。”
马来西亚做餐饮的人都知道一句话:
“要便宜又干净一点,就去NSK。”
NSK本身就打着“批发价、超市体验”的招牌,既有普通消费者,也有小餐饮、小档口在这里拿货。
我那天从士拉央回去,睡了不到四个小时,上午11点又去了一趟NSK,专门对比前一晚看的几样菜。
同样的品类,我看到的大概价差是这样的(每公斤RM,区间是不同门店、不同产地的差别):
圆白菜:RM3 – 3.8 / kg(比士拉央贵1块左右)
长白菜:RM3.5 – 4.5 / kg
青辣椒:RM8 – 10 / kg
红辣椒:RM16 – 20 / kg
长豆角:RM7 – 9 / kg
洋葱:RM3.5 – 4.5 / kg
你会发现:
大部分品类,NSK比士拉央贵10%–40%不等。
但这里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点:
NSK的货架标签写得清清楚楚,不用你砍价
环境相对干净,不用踩水、扛箱
营业时间长,白天随时能来
有些门店还会做促销,某些菜会低于士拉央的价格(比如某些时段的蔬菜、鸡蛋)
对于大多数单店、夫妻店来说,选择NSK采购,更多是图一个:
简单、省心、少出错。
我跟一个做湘菜的老乡算过这么一笔账。
他之前每天凌晨去士拉央拉货,原因就一句话:
“那里便宜,我要压成本。”
但他店的实际情况是:
营业额不稳定,有时周一、周二客人不多
他一趟批发市场下来,习惯性多囤
很多青菜、叶菜,放两天就打蔫
有时候厨房一忙,忘了清库存,结果第三天直接丢
我们把他一个月的采购、损耗拉出来看:
每天去士拉央采购,一趟菜钱大概RM700
年轻气盛,喜欢多买,“不怕多,怕不够用”
实际每天报损RM50–80
一个自然月按26天营业算,报损就是:
RM50 × 26 = RM1300(低算)
RM80 × 26 = RM2080(高算)
这笔钱,基本把他在士拉央省下来的大头,又丢回去了。
我就问他一句:“如果你改成两天一次士拉央+平时补货去NSK,是不是压力会小很多?”
他沉默了一分钟,叹口气:
“红哥,你别说,我还真没细算过。”
这就是很多在马来西亚开店的中国老板的真实状态:
大家都在拼,
但很少人坐下来,拿一张纸认真算过。
价格只是表面,真正让你“味道变了”的,往往是下面这些东西:
好多老板跟我吐槽:
“这里的辣椒,怎么看怎么不对。”
为什么?
品种不一样:
中国菜常用的小米椒、二荆条、子弹头,这边很多时候买到的是泰国椒、本地青辣、大红椒
辣度不稳定:
同一个档口,一批辣得上天,一批不辣像青椒
含水量高:
本地很多蔬菜水分大,炒出来不香、出水厉害
结果就是:
你在国内调好的配方,到这边完全失灵
同一个菜,今天和明天的味道都不一样
顾客吃几次,发现不稳定,就慢慢不来了
肉类也一样:
本地屠宰场的鸡、牛、羊的切法跟国内不一样
很多时候你要的“腿排”,他给你一整块
你要的“带骨小排”,他给你剁成碎骨头
这就导致:
出品形态不统一
油炸时间、焯水时间乱套
同一个菜,摆盘一下大块一下小块,顾客看着都觉得不专业
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:
你太依赖某一个档口,风险极大。
在士拉央,很多菜档其实是小商家:
有的只做某几样菜,比如芹菜、葱、香菜
有的专门做进口货,比如中国蒜、姜、干辣椒
一旦:
他们断货
或者人家为了涨价“搞你一下”
或者被抽查、临时关档
你的菜单就直接少了几道菜。
对于一个刚出海、没有太多备选供应商的老板,这种冲击是很大的。
讲了这么多苦,你可能会问一句:
“那我们在马来西亚到底该怎么买菜?
我又想省钱,又不想把人熬垮,
还想保证味道。”
我给你几个我看了这么多店,总结出来最实用的做法,不是理论,全是实操。
90%的老板,连自己一个月到底买了多少钱的菜、损耗多少,都说不清楚。
我建议你就用一张A4纸,先做三行:
每天采购总额
每天报损金额(扔掉、坏掉、用不完)
每天采购的地方(士拉央 / NSK / 其他)
坚持记一个月。
然后你会发现几个真相:
哪几天损耗特别高(通常是你“心情好多叫了几箱”那几天)
是在士拉央买的多的时候报损高,还是在NSK补货时更稳
你每天熬夜去批发市场,到底是省钱了,还是心里安慰而已
只有账算明白了,你才知道该不该每天凌晨往士拉央跑。
现在马来西亚的供应方式,已经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。
除了士拉央、NSK,其实还有几种你可以组合玩的方式:
批发市场:锁定大宗、耐放品类
比如:土豆、洋葱、干辣椒、部分根茎类
这些可以一周去一次士拉央,集中拉货,压低单价
NSK / 其他超市:做日常补货
叶菜、叶子类、易坏品,2–3天补一次
用稍贵一点的价格,换“新鲜+少报损”
线上批发平台 + 专业供应商
像本地也有一些蔬菜批发配送公司,专门给餐厅送货
你可以先从一两样菜试订单,看看他们的价格、稳定性、服务水平
很多老板刚开始是“什么都要自己来”,结果越干越累。
我看那些在马来西亚活得比较轻松、利润还不错的老板,基本都做到了:
大头让专业的人做,自己盯结构,不盯每一筐菜。
为什么很多人在马来西亚越做越“马味”,而不是“中味”?
因为他们把味道寄托在菜市场随机买来的原材料上。
我个人建议:
核心味型用标准化、可复制的东西来锁死
比如:辣椒酱、剁椒、酱油、醋、底味高汤、干香料
这些要么从国内成体系地带出来,要么就找靠谱的供应商长期合作
把不那么影响味型的菜品,本地化适配
比如:某些蔬菜,可以用本地相似品种替代
不要死磕“必须跟国内一模一样”,重要的是稳定、好吃
举个简单的例子:
一份剁椒鱼头,如果你的剁椒、酱油、高汤是标准的,
那么鱼头是用本地鱼,蒸的白菜是本地圆白菜,
客人吃起来也不会觉得“变味”,反而觉得“这个味道在马来西亚挺特别”。
很多老板来马来西亚,前六个月都是自己跑市场、自己扛货,我理解,没钱、没团队。
但问题是:
如果一年以后,你还在凌晨两点自己扛菜,
那说明你不是在做生意,你是在用命换几块菜钱。
我建议你至少要做到:
把采购流程写出来:
采购清单、目标价格、验货标准
找一个可以培养的助手:
先带着他跑几次士拉央和NSK
告诉他什么叫“今天贵了别买,明天再换档口”
让自己从“干采购的人”变成“管采购的人”:
你重点盯价格异常、质量问题,而不是天天扛箱子
当你不再被“买菜”这件事牢牢绑死,你才有精力去想菜单、运营、营销这些更值钱的事情。
这一年,我在马来西亚看到了太多类似的故事:
刚来的时候,大家都发誓要把“最正宗的家乡味”带过来
半年之后,口味变淡了、变甜了、变得“不上不下”
再问他们为什么,答案往往是:
“这边辣椒不对”
“这边葱不好”
“这边肉太贵”
但顺着往下追,其实都绕不开四个字:
不会买菜。
不是你不会炒,也不是你不会做品牌,
而是你每天被这件小事消耗掉了太多的时间、精力和利润。
所以我想跟在马来西亚、或者准备来马来西亚开店的兄弟姐妹说一句:
先别急着想着一年开几家店
先把你每天的那一筐菜,搞明白、算清楚、稳定下来
当你能做到:
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士拉央、什么时候该去NSK
知道哪些东西必须控成本,哪些东西一定要保证质量
知道自己一个月到底在菜上赚了多少、丢了多少
那你在马来西亚做餐饮,才算是真正站稳了第一步。
如果你在马来西亚买菜也踩过坑,
欢迎在评论区讲讲你最崩溃的一次采购经历,
我们一起把这件最小、也是最关键的事,聊透

1怎样和宝宝建立更好的情感交流亲子专题
1下半年开场,钱放哪个“口袋”里理财专题讲座
1近期房产政策解读市场更要走向正规理性的轨道里面
1高考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改革问题答疑
1探秘旅游博主真实生活:旅行真没太多惊险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