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

“马来西亚的中国餐饮人一大半已经倒在血泊中”——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
这段时间,我在马来西亚走访餐厅、供应链、地产经纪,一句话反复听到:
“不要来了,不要来了,这边中餐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卖店潮了!”
少则亏几十万,多则亏几百万,这样的亏损声音正越来越多在当地在餐饮人耳边响起。 而与此同时,更多中国餐饮企业仍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站出海目的地。市场涌入,中餐厅数量激增,竞争强度正在攀升。 但有一个关键事实:供应链环节严重滞后。 正因如此,我断言:现在恰恰是中国餐饮供应链品牌出海的黄金时期。
1. 中餐出海热 + 店面复制速度快
近两年,伴随中国餐饮市场竞争加剧,以及“出海”作为新增长方向的兴起,很多品牌、餐饮人将目光投向东南亚。马来西亚因华人基础、语言近似、华人餐饮习惯强,成为热门选择。 根据报告,马来西亚餐饮服务市场2025年预计规模约 USD 14.75 billion。 报告还指出,中餐(Chinese cuisine)在马来西亚餐厅类型中约占 8%。 这些数据意味着中餐在该市场有规模、有基础。但也意味着:更多人一拥而入,竞争在加剧。
2. 成本上升 +供应链支撑弱
在我走访中发现,很多中餐店虽开店速度快,但最大的痛不是“没有客人”,而是“成本太高+货品不稳,同质化太严重,中国人与中国人相互恶性竞争”。 例如:
餐厅原料进口周期长、成本高。
本地配送体系尚不成熟,物流、冷链、仓储都存在缺口。 报告指出,马来西亚餐饮配送体系仍有大量成长空间。 当“店开得快、货不到位、成本跑不起”三者同时存在,“卖店”“转让”“退出”就成了常态。
3. 店面布局多但体系化少
开第一家店可能靠热度、靠小投入、靠天时地利。但当要复制到第二家、第三家、形成连锁,就暴露出:菜单未标准化、供应链未系统化、人员未稳定化。 这时候,“亏损”就不仅仅是一个店的问题,而是整个体系的问题。
以下为我近期走访的一家在吉隆坡开店的中国中餐连锁品牌(暂称“X 品牌”),作为具象案例供大家参考。
背景
X 品牌是国内未上市但在成都/重庆已有 10 家门店的川菜连锁。2023 年初决定首站出海至马来西亚吉隆坡,选址在双子塔附近购物中心。投入包括装修、厨房设备、人员培训、进口调味、仓储租赁。
开业初期
开业第一个月,人流不错。但毛利低于预期。
原料成本比国内高约 40%(包括冷冻产品、调味酱、辣椒等)。
仓储 +配送体系靠当地小分销商,备用品少、补货慢。
店面第 4 个月,开始出现“人流还行,但客单下降、返客少”的迹象。
第 6 个月,经过调价、精简菜单后净亏约人民币 120 万元。
反思与转机
X 品牌创始人说:“我们本以为只是把国内模式搬过去,没想到出在供应链这一环。” 他们后来采取以下措施:
本地设立小仓库,缩短补货周期;
与中国调味品供应商达成专供协议,锁定专价;
将热销菜品固定化、执行标准化流程; 经过 3 个月改造后,第 9 月已见拐点,毛利率提升 ~12%。
启示
开店只是第一步,供应链才是持续经营的根基。
海外市场上,成本和变数比国内多很多。
率先系统化供应链的品牌更可能在“卷”中存活。

围绕上述“卖店潮”现象,供应链品牌看到的是“体系缺口”而不是“饱和”。我总结了三条核心干货逻辑:
干货一:供应链缺口=机会点
当餐厅端竞争不断升级,做好“供给侧”的供应链品牌将成为稀缺资源。很多中餐店老板说:“我们最缺的是可以从中国直接供货、品类齐全、补货快的供应商。” 这说明,供应链品牌可以从“货”做起,从“服务”做起,抢占蓝海。
干货二:标准化、冷链、快速配送成关键能力
在马来西亚市场,餐厅老板反映:
“我们如果不能保证口味稳定、上菜快、成本控制好,那生存就难。” 这里真正考验,一个是“标准化菜品/调味”能否复制;一个是“冷链仓储+本地配送”能否建设。 供应链品牌若能提供“即用型预制菜+统一调味+快速本地配送”,就是硬核优势。
干货三:先做供应链,再谈餐厅扩张
很多品牌一上去就盯着“分店数”“亮眼装修”“品牌曝光”,反而忽略了“后台体系建设”。 建议:供应链品牌从B端中餐店服务入手,而不是盲目从“开店”开始。先做“给别人供货”的角色,再考虑“自己开店或授权”。 这样,你的角色更像“通道”,而不是“一个店”。通道比一个店价值更大。
对餐饮品牌(准备或已出海者)
不要急着压大规模开店:开第一家店前,先确认你有稳定的供应链体系。
审核供应商能力:问三个关键:补货周期、品项丰富度、成本优势。
控制成本+提效率:关注进口成本、仓储成本、物流成本、人员成本,把涨价风险降到最低。
建立本地仓配体系:如果可能,在当地设仓储、小配送中心。物流时效就是门槛。
对供应链品牌(调味、预制菜、冷冻、包装等)
选一个细分品类切入:例如一家调味酱厂,锁定“剁椒鱼头专用酱”或“川式麻辣底料”,先做20 - 50家餐厅试点。
打造“即用+海外配送”模式:在中国加工好、半成品化、专为海外餐厅设计,再加当地小仓储加速配送。
建立海外B端关系:不要只盯消费者端。你的客户是“海外中餐厅/餐饮集团”,他们要的是稳定、便捷、成本可控。
强化品牌与服务能力:供应链品牌不仅是“货”,还需服务:比如菜单建议、培训、落地支援。你要成为“出海品牌背后的支撑体系”。
是的,马来西亚中餐市场出现“卖店潮”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竞争到了一个节点: 大量新品牌进场,供应链体系还没完全同步升级。 在这一波中,有两类人:
一类因为供应链跟不上而被淘汰。
一类则通过“构建体系”抢先赢得渠道与优势。
对中国餐饮供应链品牌而言——你要做的不仅是“跟着品牌出海”,而是“让品牌靠你出海”。 你是后台,你是通道,你是支撑。 而那些还在焦急开店、拼门面、拼热度的品牌,很可能只是“出场快、退场也快”。
所以: 别怕“卖店潮”,你该看的是“链条潮”。 谁先在供应链那端建好桥,谁就能坐下来吃红利。
最后提醒一句: 我们团队正在筹备下一场【中国餐饮供应链出海建联会】,地点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。 如果你是供应链品牌方、或已在海外开店但还没搭建体系,欢迎评论区留言后台回复「建联」加我微信,抢占名额。 出海不是开店,而是建体系。等你一起抢这个黄金时期。


1怎样和宝宝建立更好的情感交流亲子专题
1下半年开场,钱放哪个“口袋”里理财专题讲座
1近期房产政策解读市场更要走向正规理性的轨道里面
1高考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改革问题答疑
1探秘旅游博主真实生活:旅行真没太多惊险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