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
新餐饮人:记录海内外一线餐饮人的故事与思考!让经验,成为下一个餐饮创业者的灯塔。

前几天我落地吉隆坡,一下飞机就被约了三场饭局。 有做湘菜的、有做火锅的、也有做小吃的,大家聊的主题出奇一致:
“你说我们是该选商场,还是选街铺?”
这问题,听起来像选A还是B。 但真到马来西亚后,你会发现这一步选错,可能亏掉你一年利润。
我一直在外面见不同的餐饮老板,跑了吉隆坡、PJ、Bangsar、Cheras、槟城几个地区,拜访了100多个中国老板开的店,其中有几十家成为了我的客户, 有人一天排队到晚上10点,也有人刚开两个月就开始在找接盘。
我才真正明白: 中国餐饮出海马来西亚,死的最多,不是口味问题,也不是团队问题,而是选址逻辑没换过来。
很多老板一落地就被带去看商场。 中介说:“这地方人流大、租金合适、进来都是大牌。” 但我实地跑下来才发现,“商场人流”这四个字,最容易骗人。
根据 Savills 数据,2024 年吉隆坡的商场平均出租率约 86.8%, 看起来不错,但真正赚钱的只有20%的头部商场。 像 Pavilion KL、Mid Valley 这种体量的,几乎满租、客流常年爆满。 但问题是:能进得去的品牌,往往都得有标准化 SOP、总部背书、品牌号召力。 你要是个刚出海的新品牌,别说谈租金,连铺位都未必能拿到。
更要命的是,商场租金并不是“一个价”。 它包含底租、管理费、广告基金,有的还要按营业额提成(GTO)。 比如某火锅品牌在吉隆坡的主商场,底租 RM 80/平方英尺, 再加上营业额 10% 分成,光租金一项,一个月就要十几万马币。
很多老板算账的时候忽略了一个细节—— 商场不是按你能不能赚钱算,是按你“有没有品牌形象”算。 商场要的是稳定招商、品牌形象、带流量的曝光, 但你要的是现金流和利润。两者目标不同,矛盾从第一天就埋下了。

商场贵,很多老板就转去看街铺。 刚开始看,你会觉得:街铺便宜、装修自由、不用扣点。 但真去看几圈就会明白:好街铺,也抢不到。
以 PJ 的 SS2 餐饮街区为例, 一层靠路口的好铺子月租 RM 15,000–RM 18,000, 角铺或大门面可能要到 RM 30,000。 但这些铺位人车流稳定、停车方便、周边居民密度高, 一到周末几乎家家满座。
我拜访过一家湖南老乡开的餐厅,也是我的客户,他们主打剁椒鱼头和家常菜。 没去选择商场,而是选了 SS2 的一栋转角铺。 老板说:“装修花了 RM 400,000,租金 RM 18,000, 现在月流水 45 万,纯利润能做到 5 万左右。”
他给我看了账单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:
“街铺生意,靠的是菜的‘信号’,不是环境的‘包装’。”
这句话我记了下来。 在马来西亚,社区餐饮是刚需型消费, 你能不能打进社区、成为“家门口的选择”, 比你装修得多漂亮还重要。
真实的 ROI 对比:别被表面利润迷惑
我帮几个老板算过账。假设一家中餐厅,100 坐席左右。
商场铺: 租金每月约 8–12 万马币(含管理与广告基金), 人工 2 万多、水电 6000、装修折旧 3 万。 营业额 50–60 万,毛利率 60%, 扣掉一切费用和 10% 的营业额提成后, 月净利润大约在 5–8 万马币之间。 投资回本周期在 18–24 个月。
街铺: 租金每月 1–2 万马币,人工和水电持平。 营业额略低,在 30–40 万之间,毛利率同样 60%。 扣完成本后月净利润约 3–5 万。 但整体投入少、租金低、回本快, 平均 9–15 个月即可回本。
从数字上看,商场的体量更大、形象更高端, 但街铺的资金回笼更快,灵活度更高。 一个能控成本、锁住社区客的街铺, 在马来西亚的投资回报率,常常比商场更漂亮。
商场的隐形坑
租约锁死,签三年起步,中途撤出罚金高得离谱;
管理严格,厨房排烟、油污、装修标准都要走审;
流量错配,节假日爆满、平日冷清;
营销被动,商场活动你得掏钱参与。
街铺的隐形坑
选址偏一点,客流立刻腰斩;
邻店影响大,左边关门你也受牵连;
停车难、下雨天客少、外卖范围有限;
政策风险,比如封路、涨地税。
两种模式没有绝对对错。
想做品牌曝光、连锁孵化、资本化,就去商场; 想做现金流、稳利润、快速复制,就选街铺。
案例一:商场火锅品牌——“人多不代表赚多”
成都老板在吉隆坡 Mid Valley 开火锅, 装修投入 200 万马币,铺位漂亮、人流旺, 但每月租金、扣点、管理费加起来近 15 万。 营业额 60 万,只赚 3 万。 他说:“我不是没生意,是被成本榨干。” 后来他准备在 PJ 开街铺店回血。
案例二:SS2 湖南老板——“选对地段,才叫天助”
这位老板选了街铺,装修不豪华, 用一道我们 9.9 剁椒鱼头做信号菜。 人均 30 马币,翻台快,三个月回本。 他说:“我不追求排队,我追求顾客愿意再来。”
案例三:郊区茶饮品牌——“选错动线,等死”
某中国茶饮品牌在郊区商场选了二楼非动线铺, 看似人流大,实际没人上楼。 日营业额 800 马币,不够房租。 选址失误,让好品牌硬生生被拖死。

在中国开店,我们讲的是“流量逻辑”; 到了马来西亚,得改成“生活逻辑”。
这里的顾客注重“方便、实惠、习惯”。 外食频率高,但消费心理价位低。 你要想扎根,就要找到那个长期被需要的定位。
商场让你被看见, 街铺让你被留下。 聪明的老板,不是纠结谁好, 而是先活下来,再做品牌化选择。
实地看三次:早上、午饭、晚上各去一趟; 把停车、人流、邻店、天气都记录下来; 合同看清楚,有没有 GTO 分成、装修押金、租金递增; ROI 一定算现金流,而不是营业额; 前三个月,老板自己必须守店。
出海不是一次投资,而是一场长期经营。 选错铺,等于在错误的地方努力。
过去几个月,我在马来西亚拜访了 100多家店, 聊了几十个老板,总结出一句话:
商场是品牌的舞台,街铺是利润的战场。
无论你在哪开,先搞清楚—— 你是要“看起来厉害”, 还是“活得长久”。
如果你也正在考虑来马来西亚开店, 想知道你的预算适合哪种铺型、 ROI 怎么算更稳、风险怎么控—欢迎交流~

新餐饮人 记录海内外一线餐饮人的故事与思考。 让经验,成为下一个创业者的灯塔。



1怎样和宝宝建立更好的情感交流亲子专题
1下半年开场,钱放哪个“口袋”里理财专题讲座
1近期房产政策解读市场更要走向正规理性的轨道里面
1高考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改革问题答疑
1探秘旅游博主真实生活:旅行真没太多惊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