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
这一年多,我几乎跑遍了马来西亚的中餐市场。拜访餐饮老板,是我每天的“例行公事”。
接触得越多,就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
他们,都慢慢被“马化”了。
是的,你没听错。
那些原本誓言要把“正宗中国味”带出国门的餐饮老板们,如今的味道,越来越像马来西亚。
为什么?
这不是他们不想做正宗的中国菜,而是现实逼的。
——因为在海外做的中餐,第一难,不是租金,也不是人力,而是:买菜。
在中国做餐饮,尤其我这样的老餐饮人都知道,
从食材到设备,几乎没有什么买不到。
凌晨三点的农贸市场、早上六点的批发市场、连锁供应链仓库……
全国几乎每个城市,都有完整的餐饮采购体系。
想买什么?一句话的事。
辣椒、蒜苗、仔姜、腊肉、鱼头……
只要你愿意出价,货可以当天送到后厨。
这就是中国餐饮的底气——供应链的力量。
所以在国内,大家拼的是“口味”“体验”“上菜速度”,而不是“原材料能不能买到”。
但当这些老板们把餐厅搬到马来西亚后,他们才发现:
原来“买菜”,是他们的第一场噩梦。
我认识一位湖南的陈老板,在中国做了十几年湘菜,出海前信心满满。
他说:“我一定要把剁椒鱼头、小炒肉做到马来西亚第一,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正宗湘味!”
结果,落地半年不到,整个人都蔫了。
我问他为什么?
他说:“不是厨师不行,也不是客人不懂,
是我连一颗合适的辣椒都买不到!”
这不是夸张。
马来西亚本地的辣椒品种大多偏甜、偏湿,不适合做剁椒。
他只好从中国进口,但运费高、清关慢、损耗大。一公斤剁椒,成本直接翻了三倍。
“在中国4块钱的辣椒,到马来西亚要12块(马币),还得自己去拿货。”
陈老板苦笑着说,“这还不算我早上五点开车去士拉央市场的油钱。”
在马来西亚,真正懂行的餐饮老板都知道:
想省钱,得自己跑大巴刹。
吉隆坡附近的几个大市场,比如Selayang(士拉央)、Pudu(半山芭)、Kepong(甲洞)……
每天凌晨三四点,就有无数中餐老板提着筐、扛着袋,在那里抢菜。
谁先到,谁能拿到新鲜的。
谁晚一步,连青菜都不剩。
更离谱的是,有时候你跑了半个小时,却发现要的菜压根没货。
“今天没蒜苗,明天没豆角,后天没鱼头。”
这是很多老板口中的日常。
如果离市场远怎么办?
那就更惨了。
很多餐厅只能依靠小批发商送货上门,但价格往往比市场价贵30%-50%。
有些供货商甚至“看人下菜价”
新开的餐厅报价高,老客户才慢慢便宜一点。
所以很多老板半开玩笑地说:
“我们不只是厨师,还是司机、搬运工、采购员。”
买菜难只是第一步,更难的是做标准化。
在中国,你要的蒜苗是几厘米的、辣椒要多辣、酱油要几度色泽—
供应链早就帮你定好了规格。
但在马来西亚,什么都是“看运气”:
今天的鸡肉偏瘦,明天的油菜偏苦;
同一个品牌的豆瓣酱,味道还不一样;
连鱼头的大小、切法、品种,都每天在变。
这就意味着,你的菜永远无法保持一致。
很多老板开始发现,自己原本那套在中国验证过的“味道体系”,到了马来西亚全都失效了。
你要知道,中餐最大的竞争力就是“稳定的味道”。
一旦今天咸一点、明天淡一点,顾客就流失了。
久而久之,老板自己也心累。
于是,他们被迫“本地化”——
把剁椒变得不那么辣、把口味改得更甜、把菜品调整到“马来西亚人民更能接受”。
也正因为这样,很多人说:
“中国餐饮人出海,最后都被‘马化’了。”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。
做川菜的老刘,最初想做正宗宫保鸡丁、麻婆豆腐。结果现在菜单上多了“奶油虾”“黑椒牛柳”“炒意粉”。
他说:“不改不行啊,本地人不吃太辣的,做纯川菜没人来。”
做东北菜的王哥,更惨。
他原本开的是东北铁锅炖,结果因为买不到正宗酸菜,现在改卖“东北烧烤”。
他说那句话我印象特别深:“我来海外,不是创业,是重新做人。”
这些老板不是不努力,而是环境逼的。
因为一盘菜的背后,是整条供应链。
你缺一环,就做不出那个“熟悉的味道”。
我常说,中国餐饮人是世界上最能打的一群人。
能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餐饮市场活下来,本身就说明他们有智慧、有韧性、有匠心。
但当他们走出国门,才发现——
不是厨艺不行,而是“基础设施”没跟上。
国内那套成熟的“早采、中配、晚送”体系,在海外几乎没有。国内的冷链物流、食材标准、供应链企业,在马来西亚只是零散存在。
所以,餐饮出海的老板,往往要自己去搭一条供应链。有人甚至自己买车、租冷库、组采购团队。
我认识一个福建老板,干脆自己做起了“食材配送”,后来反而成了当地几十家中餐厅的供货商。
他笑着说:“我原本是开餐厅的,现在被逼成了供应链老板。”
很多刚来马来西亚的餐饮人,最大的误区就是:
“我在中国能成功,在海外也能成功。”
但现实是,海外的餐饮逻辑完全不一样。
你在中国靠口味赢,出海却要靠供应链赢;
你在中国靠装修吸引客人,出海却要靠“找菜”生存;
你在中国每天换菜单,出海却要考虑哪天菜市场缺货。
这就是中餐出海的第一课——别幻想复制中国模式。
不过,问题越大,机会越大。
当我看着那么多餐饮老板在为买菜奔波时,
我也在想:这是不是就是中国餐饮供应链出海的黄金机会?
马来西亚的餐饮基础设施虽然落后,但市场正在高速增长。
中餐厅越来越多、消费人群越来越广、食材需求越来越大。
谁能在这里搭建起稳定的采购、仓储、配送体系,谁就能掌握中餐出海的命脉。
未来3-5年,马来西亚极可能成为中国供应链出海的根据地。
这,就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感悟。
很多人问我:“红哥,你怎么看中餐出海?”
我总说:
出海,不只是把人带出去,更要把体系带出去。
只有当我们的供应链、冷链、中央厨房、标准化体系跟着出海,中国餐饮的味道,才能真正走向世界。
否则,就像无数餐饮老板的无奈叹息一样——
“不是我不想做正宗的中国菜,是我买不到中国的菜。”

1怎样和宝宝建立更好的情感交流亲子专题
1下半年开场,钱放哪个“口袋”里理财专题讲座
1近期房产政策解读市场更要走向正规理性的轨道里面
1高考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改革问题答疑
1探秘旅游博主真实生活:旅行真没太多惊险!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