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
“到处都是中餐厅,到处都在转让”,这是我最近在马来西亚跑市场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。
开车从吉隆坡市中心到蕉赖,一条街上,二十多家店,十家以上是中餐。
川菜、湘菜、粤菜、火锅、烧烤、麻辣香锅、螺蛳粉……
看起来热闹非凡,实际上,大部分都在赔钱或者艰难运营。
一、中餐出海的疯狂:一年开上万家
2023年到2025年,是中餐品牌出海马来西亚的高峰期。
据行业人士介绍,马来西亚中餐门店数量从上千家暴涨到2万家以上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
中国市场太卷了,出海成了许多品牌的“逃生舱”。
而马来西亚又是最友好的“第一站”:
同文同种、消费能力不错、物流近、签证方便。
于是,从湖南来的做湘菜的、从成都来的做火锅的、从广西来的做螺蛳粉的,全涌了过来。
结果就是谁都来了,钱没赚几个,倒下的成堆。
我这段时间拜访了几十家餐饮老板,总结下来,能活下来的不到一成,主要是这三点原因:
1. 错判市场:以为“海外中餐=国内翻版”
很多老板来马来西亚,菜单、口味、装修都直接照搬国内。
可问题是,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、用餐时间、口味接受度都不一样。
比如剁椒鱼头、火锅在国内爆,但在马来西亚,一天只有晚上有客,白天几乎没人。
结果,成本高企、翻台率低,天天亏。
2. 供应链崩塌:原材料贵、品控乱、配送慢
国内一箱冻品很快就可以到店,而在马来西亚,随随便便都要二、三天才能送到,这还是你能找到相当不错供应链。
做餐饮的都知道,原料一不稳定,品质就全崩。
很多老板每天的第一件事,不是看营业额,而是打电话问:“我的货到了没?”
供应链没跟上,是绝大多数餐饮出海的最大死因。
3. 团队不适应:国内打法失灵
国内餐饮的“快节奏、重考核、强执行”,在这里反而行不通。
马来西亚员工讲究人情、节奏慢、休息多,管理上稍有摩擦就走人。
很多国内派来的店长半年内被气跑,这在行业里太常见了。
三、活下来的这1成,都做对了什么?
我采访了几家活下来的中餐品牌,总结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
👉 不卷品类,卷供应链;
👉 不卷装修,卷效率;
👉 不卷价格,卷复购。
他们不再想着“做最正宗的中餐”,而是做最稳定、最赚钱的中餐。
比如一家长沙餐馆,把菜单从70道缩到15道,把厨房从8人减到4人,每天流水反而更高。
还有一家做福建菜的老板,直接引进半成品供应链,从原料到上桌不到10分钟,
省下了人工、油烟和损耗,一年下来利润率比国内还高。
四、马来西亚中餐的未来:从“铺摊”到“扎根”
过去两年,中餐出海靠的是勇气。
接下来两年,拼的是体系。
无论是品牌出海,还是个人创业,
都要从“赶集思维”转向“工厂思维”。
铺摊子的时代结束了。
未来的赢家,一定是那些能在当地建立供应链、形成标准化体系的品牌。
写在最后:红哥的一句话
我见过太多老板在马来西亚一腔热血开店,
最后被人工、物流、供应链、口味等四座大山压垮。
餐饮出海不是“换个地方赚钱”,
而是“换个赛道重新打怪”。
如果你也在出海,
记得先让你的产品稳、成本稳、利润稳。
有时候,一道稳定的菜,比十个新概念更值钱。
就像我常说的那道菜——橄榄油剁椒鱼头。
餐厅拿货价9.9元,卖29.9元客人还觉得划算,
关键是出餐快、利润高、复购稳,
这就是我这些年走南闯北悟出来的“爆品逻辑”。

1怎样和宝宝建立更好的情感交流亲子专题
1下半年开场,钱放哪个“口袋”里理财专题讲座
1近期房产政策解读市场更要走向正规理性的轨道里面
1高考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改革问题答疑
1探秘旅游博主真实生活:旅行真没太多惊险!

